我国原本有六大名著,后来被删减了两部,被删的这2部内容很精彩
自几岁十几岁的学生,到鬓发花白的老人,基本人人都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四大名著”,却鲜少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两本著作也位列其中,与其他四本并称为“六大名著”,那么为什么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被慢慢地从中删除了呢?
(资料图)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姓的生活从纷乱中渐渐归于平静,国家为了从根源上让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鼓励民众摆脱文盲,着重发展教育事业,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
于是在各类历史著作中,选中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以这些书为范例,既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学,又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自此“六大名著”便初显规模,但由于,国之刚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尚未成熟,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条件也是有限的,所以不得不精之又精,在六本书之中进行了取舍 ,便有了现在的“四大名著”,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那么,另外的两本,有着怎样的精彩之处呢?
如果没有读过《儒林外史》,那么便借由他人之口,听听名家如何评价它的。鲁迅曾评价,整本书没有着重描写的主干,仅仅凭借着各种不同的小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说是长篇小说,却颇同短制,可谓是盛赞了,接下来,就根据这段评价,来解读一下这本《儒林外史》。
还有些其他的,可能略有耳闻的人物,比如:撞号板的周进,有着东方葛朗台之称的严监生等等。但你以为你听过的这些人是《儒林外史》的主角吗?不,大错特错。
《儒林外史》位列“六大名著”,以为它会和其他“四大”一样,亦故事线贯穿文章,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主导,引领情节发展,其实不然。
它看似是一部长篇小说,可实际读来会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说合集,其中的范进、周进、严监生、严贡生、匡超人、萧金铉他们通通不是主角,而是引领、连接故事的人物,以一个人物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人物的故事,其中逻辑还待读者细细品味。
作者吴敬梓,原本家境富有,可他偏偏不慕金钱,亦不慕仕途,在当时可真称得上是一另类,由于他本人不羁的性格,生活中与他人截然不同,也格格不入。
但他却活出了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桀骜,于是他把身边的人和事,用更加夸张且极具对比性的书法写进书里,用自己的文字狠狠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本书共56回,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当时社会下读书人的不同样貌,生动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描绘了当时的平民生活,不同于当时其他著作,它不描绘神鬼,也不描绘豪杰英雄,亦不涉猎豪门宫廷,将人物锁定在了平凡的普通人之中。
故事的背景年代,当时的国家蒸蒸日上,平静宁和无战乱纷争也无危机可言,而吴敬梓却借由描绘当时科举,说它考的是无用的八股文,让读书人都成为了书呆子在文章中显露了危机感。
不同于其他章回体的小说,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是一本文言短篇小说集。但你以为的《聊斋志异》皆是《画皮》,是《倩女幽魂》,这样的情爱故事?
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远不止如此。毕竟郭沫若曾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内容虽以爱情故事居多,或凄美,或浪漫.
但在写作细节上,通过侧面以及反衬的手法,不遗余力地向广大读者描绘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嘲讽腐朽的科举制度,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彩故事情节,像勇于反抗的席方平和王鼎,他们的故事读来都让人心潮涌动。
虽然是一个个故事构成,但它反映的却是一个时代,《聊斋志异》写的不仅仅是现实,还有神、鬼、妖,把现实融入到虚幻的环境中,让现实并不再是现实,更加的光怪陆离,从皇权到百姓,从天宫到地府,从辽东到南沙,以其广阔的视野,描绘了当时战争的创伤,百姓的苦楚。
而作者蒲松龄出生在明末清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家庭条件一般,却阻挡不住他爆棚的想象力,和写作欲望,初上考场少年意气风发,肆意挥墨,把当时的八股文考卷,写得如同小说一般,可恰恰是这篇看似离经叛道的文章,让蒲松龄以县府道第一的成绩初露锋芒,风光无限,但仅仅昙花一现。
而后来在一次次的科举落榜中,把才华和满腔愤慨寄托于创作,在他的笔下石头可以成精,狐狸可与凡人相恋,把所有的郁郁不得志,转化为动力,成就了如今《聊斋志异》。
初稿最初只在朋友之间流传,甚至 有人提出质疑之声,随着越传越广,名声远扬,直到乾隆三十一年,才有人将它刊印出来。便有了至今屡次搬上荧屏的《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虽在“四大名著”之外,但依然是众多小说中的翘楚,不管是“六大名著”还是“四大名著”,都是优秀的古典文化,它们以不同的形式、题材,用不同的故事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倩女幽魂科举答题器(倩女幽魂科举会试答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