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高原,大地披上一层新绿,嫩绿的种苗冲出厚实的土壤,孕育出勃勃生机与希望。
(资料图片)
5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尕海镇陶哈村的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数台大型玉米点播机正繁忙而有序地穿梭于万亩优质饲草基地进行播种作业,规划整齐的饲草耕地连绵数里,如巨龙般俯卧的指针式喷灌机游走于田间地头,返青的苜蓿草翠绿茂盛……
从曾经的荒凉戈壁,到如今的满目青绿,奔盛草业沿着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明晰方向,深耕荒漠,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短短几年间,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万亩人工“草海”。
生产的饲草产品正装车发往省内外。
拓荒戈壁,
饲草产业向“绿”而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牧草产业逐渐兴起,初步形成了集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各环节连接的产业链条。面对省内外饲草市场需求量大、草产业发展潜力广阔的前景,不少正迈向农业转型发展之路的民营企业从中看到了希望。
奔盛,含义即奔向胜利。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是西宁市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过去主要从事马铃薯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生产。
2015年,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专家为青海省饲草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搭建平台,开辟出一条适合青海饲草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企业便是自那时起,驱动“草业”高速发展的车轮,找到了一条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奔盛”之路。
“天时”已具备,接下来就是寻找“地利”与“人和”。饲草产业发展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机械、宜机化的大片农田、合适的气候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发挥规模效益。于是,奔盛草业创立之初便将退休专家、创业大学生、农村“田把式”等人才统统吸纳进来,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寻求最好的“地利”条件。
从青海东部农业区到环湖地区,从宁夏盐池到内蒙古乌海,从西藏日喀则到新疆奎屯……最终,在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专家团队建议下,锁定在了海西州德令哈地区。
海西州地处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有着丰富的草地资源,也是青海省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近年来,海西州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围绕“生态海西、绿色农牧”,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饲草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2019年,团队与海西州德令哈市两个乡镇的四个村集体签订1066.6公顷土地流转合同,开展品比和种植技术试验,引进青海省饲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种植。立足“以草定畜”理念,企业决心在当地发展现代化草牧业。
“由于气候和所处地理位置原因,当地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土地盐碱化严重,不利于传统农业发展。但是,当地可用于饲草种植的土地面积普遍较大且较为平坦,比较适宜现代化大型农机高效作业。”自此,以发展现代化草牧业为目标,奔盛草业“拓荒”海西的脉络徐徐打开……
井字格的耕地里各类大型播种机械穿梭不停,播撒下新的希望。仓储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各类饲草产品打捆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如今,公司已在尕海镇建成集饲草料贮藏库、农资贮藏库、牧草种子晾晒、青贮堆储为一体的现代化畜草基地,自有种植基地面积达3533.3公顷,成为目前全省范围内民营企业中拥有自有种植基地面积最大的农业公司,并计划在5年内扩大到6666.6公顷。
细如粉末的黄色土壤,被一片片高矮不同的牧草所占据,现代化草牧业在大漠戈壁落地,并逐步改变着这里固有的颜色。2023年5月,这家从事人工饲草种植、销售,饲草良种繁育、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现代农业企业已在大漠戈壁扎根4年。
农牧户到公司基地采购优质饲草料。
创新发展,
“高原草都”破“土”而立
戈壁大漠独有的茫茫黄褐色,是亘古以来高原荒漠化、半荒漠化气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面对海拔高、日照强、干旱缺水,加之土地盐碱化等地质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对短短几年前刚刚起步的“奔盛草业”来说,并非易事。
来到公司万亩优质饲草基地的一片苜蓿草地,看着地里密密麻麻生长的苜蓿草,董事长鲍奎脸上满是笑容,“这是我们4月份种的苜蓿,已经返青80%了,等到10月底就能收获了!”
眼前,嫩绿的种苗破土而出,茂盛成长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付出。“过去,这里别说种草,就连表层的土,一刮大风都给你吹跑了!”鲍奎回忆当时的种植情况,充满感慨,“本以为的盆满钵满被颗粒无收的盐碱地和三四十公分稀稀拉拉、杂草丛生的半‘戈壁滩’状态的农田所取代。”
盐碱地怎么调节才有效?不同的作物适合种在哪个基地?播种时间如何确定?生产计划如何调配?浇水量到底控制到多少才对……面对摆在眼前的重重困难,公司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当中,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青海省土肥所等科研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将“高寒地区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和“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指着田垄边的土层,鲍奎高兴地说:“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现在这里的土壤耕作层增加了11-13公分,不光提升了饲草的成活率,还让这里的土地利用率也大幅度提升。”
德令哈为大陆性荒漠、半荒漠气候,缺水、干旱是饲草种植最头疼的事情,刚冒出丁点的绿往往会被高温和干旱打个措手不及。走进公司的饲草种植基地,伸展长达数米的灌溉系统是戈壁滩里满眼翠绿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饲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水到哪里,草就长到哪里。”从2021年起,公司相继引进“微喷灌”和“指针式喷灌机”节水灌溉技术,并针对当地的地况、气候进行生产调整和技术改革,让饲草种植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灌溉效率大幅提升,饲草产品产量也从原先的每亩几十公斤提升到了300公斤。
眼前的这套灌溉系统具有灌溉速度快、节水、牧草成活率高等特点,晶莹的水滴由电脑控制的自动化供水系统缓缓流出,有效逆转了当地荒漠、半荒漠大陆性气候下干旱缺水的劣势,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扩大规模化生产的同时,我们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提质增效的主要抓手。”鲍奎说,如今,公司饲草种植面积已达0.2万公顷,这套节水灌溉系统的运用,不仅每年节约上千立方米的用水,缩减了成本,而且还为公司今后做大做强畜草产业,加快融入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目标夯实了基础。
从千亩到万亩,创新发展赋予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禾豆混合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北斗导航技术应用……一项项创新技术的应用,换来的是整个公司饲草产业的提档升级。如今,企业生产的燕麦青干草各项指标均达到特级标准,稳稳拿下了国内燕麦青干草市场定价的话语权。
好品质打开了市场,换来好价格。公司产品赢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等省区养殖企业的青睐,每吨售价达到2400元,地头呈现出采购商抢购的热闹场景,基地也成为我省绿色优质饲草产品重要输出地之一。
破“土”而立的奔盛草业有效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土壤产出,降低投入品的使用,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极增长的同时,也为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与活力。
昔日大漠戈壁,如今变身万亩“草海”。苏烽 摄
示范引领,
转型之路向前延伸
起好步,带好头,走质量兴农之路,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进一步拓宽大家的增收渠道,肩负起民营企业的使命担当,是奔盛草业不变的初心。
“刚落户德令哈时,这里饲草产业发展基本以散户和合作社小规模种植为主,几乎没有相应的产业链和现代化耕种技术,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更别说带动农牧户增收致富了。”总经理傅云洁介绍说。
家住尕海镇陶哈村的茶汉口文今年刚刚承包了6公顷的耕地用来种植燕麦草,“以前自家有牧场就没想过要种草,但看到他们种出的优质牧草,自己也心动了。”世代放牧的茶汉口文家里养着800只羊,当看到村里和企业合作后的效益,今年也打算尝试一下。
尕海镇陶哈村是当地的一个牧业村。这几年,限于地理位置和村集体经济资金的限制,村里的产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像陶哈村这样的现实条件,很难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优势,但是通过和奔盛草业的合作,联合几个村集体进行联合发展,就做到了打破空间限制,最大限度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瓶颈。”尕海镇干事才仁南木说。
近年来,公司深入开展“科研+企业+基地+示范户”的技术体系模式,和德令哈市的尕海、蓄集两个乡镇,以及五个村集体开展深入合作,带动当地农户256户,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560多万元,其中土地流转费用300余万元,土地最多的一户牧民每年土地流转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
同时,在当地农牧局的支持下,为当地牧户提供抗灾储备饲草的存放、发放等工作,对有困难的养殖户在一定金额范围内给予“先用草、后结账”的帮助,大力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对草畜循环产业园的建设及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工作亦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近期,连日的降雨降雪天气,让德令哈始终笼罩着灰蒙蒙的云雾。10日下午,在奔盛草业的饲草仓储区,首尾接连的小货车排成了长龙,来自周边几个乡镇的农牧户忙着把一捆捆的青干草打包装车。“雨雪下的太突然了,我们冬天储备的草都吃完了,还好市里就有饲草公司,家里牲畜的温饱不用担心了。”蓄集乡乌察汗村的牧户哈斯巴特尔说。
过去,每逢雨雪灾害天气,牲畜“挨饿”“挨冻”的情况时有发生,就会给依托天然牧场进行放牧的周边农牧户造成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据当地牧民介绍,遇上极端天气时,甚至还要到几百、几千公里外的地方“找草”。
“今年,我们储备了青干草700吨、青贮草1000吨,就是为保障当地农牧民畜牧生产。这几天,我们和德令哈市农牧部门合作,正在抓紧为当地的牧户发放抗灾储备饲草。”鲍奎说。
启航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降低饲草销售价格让利于民、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奔盛”以绿色发展中的鲜活实践,为海西走生态路、算生态账、发展生态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