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王月龙,易启江
【资料图】
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称,日前,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数量达到破天荒的110.46万辆,包括部分进口Model S、 Model X(图片|配置|询价) 、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及国产Model 3 、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汽车。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此次召回涉及能量回收制动
共计110多万辆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5月12日消息,日前,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23年5月29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19年1月12日至2023年4月24日期间的部分进口Model S、 Model X 、Model 3及国产Model 3 、Model Y汽车,共计1104622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没有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策略;同时,对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可能没有提供足够提醒。以上因素叠加可能增加长时间误踩加速踏板的概率,可能增加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本次召回活动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受调查影响,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计划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推送新开发的功能,以降低因长时间深踩加速踏板导致速度过快引起的碰撞风险。功能包括:
在不具备能量回收制动强度选择的车辆上,提供选项以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强度;
调整车辆能量回收制动策略的出厂默认状态;
在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时发出提醒。
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将通过挂号信、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车主,安排召回维修事宜。
截图自国家市监局网站
据上证报报道,特斯拉中国有关人士5月12日对上证报记者确认,特斯拉将通过OTA召回,新增深踩加速踏板提醒功能。
特斯拉中国有关人士指出,本着为消费者提供多方位安全保障的极致追求,特斯拉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推送上述三项功能。
上述人士表示,特斯拉这些功能的推出,在产品已具备丰富安全功能的基础上,为用户带来更多重安全保障。错踩踏板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常见原因,此次更新致力于降低因深度错踩踏板而造成交通事故的概率。预计特斯拉将在近期通过挂号信、短信等形式通知相关车主,安排召回事宜。
“强制单踏板”被归为失控撞车元凶
据每经网4月14日报道,有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车主在网上称,其陆续收到了特斯拉的最新OTA“2023.2.13.1版本”的发行说明。
说明显示,升级后的版本将新增“能量回收制动”功能,提供“标准模式”和“低模式”两种“能量回收制动”模式选择。在标准模式下,系统提供最大限度的能量回收制动,当行驶过程中松开加速踏板时,能量回收制动降低车辆速度,并将剩余能量反馈回电池。而低模式下,系统提供有限的能量回收制动,当行驶过程中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需要更长时间降速,且滑行距离相较“标准“设定下更长。
图片来源:特斯拉国产车主供图
在外界看来,新版本将“低能量回收制动”选择权重新还给用户,意味着特斯拉将取消备受争议的强制单踏板模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车企技术工程师告诉记者,如果特斯拉真的取消强制单踏板模式,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进行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车主在紧急情况下误将“加速踏板当刹车”事故发生的概率。
近两年来,特斯拉车辆“失控”事故在国内频发。而从特斯拉方面给出的多起事故调查初步结果来看,皆为“车主误踩加速踏板”所致。这也让不少人将特斯拉车辆“失控”事故频发的“元凶”归结为特斯拉“单踏板模式”。
一位新能源车企高管解释称,传统的驾驶习惯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强制单踏板模式”下,很容易让驾驶员因不习惯,错把加速踏板当刹车使用。例如,驾驶员想踩刹车时却一直踩着加速踏板,导致碰撞事件发生。
杨伟斌则认为,特斯拉取消“单踏板模式”控制开关取消后,改变了车主的驾驶习惯,可能导致慌忙之下误操作,引起撞车等事故。
本次召回会亮达到破天荒的110多万辆。而据CleanTechnica此前报道,截至今年4月底特斯拉全球累计销量407多万辆,这一次召回超过特斯拉累计销量的四分之一。
据每经小编梳理,2022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新车超71万辆,同比增长48%。2022年特斯拉全球共交付131万辆,上海超级工厂占比高达54.2%。
2021年,特斯拉全球交付新车93.62万辆,特斯拉中国交付48.41万辆,产量贡献占比超过50%。2020年,特斯拉全球总交付49.96万辆。
编辑|王月龙 杜恒峰 易启江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国家市监局网站、上海证券报、新华社、每经网、公开信息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