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保险则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挥了哪些保障功能?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扩面增品助农增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如何应对小麦收获期的火灾风险,当地农户颇为烦恼。为此,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了小麦收获期火灾保险,稳定了当地农民收入,为农户们撑起“保护伞”。
“对于我这个种植大户来说,小麦收获期火灾保险特别实用,保费不高,但能解决火灾损失。”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种植大户老邓表示,一旦麦田、麦场发生火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小麦收获期火灾保险能够保障种植农户由于火灾直接造成保险小麦收获期的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损失。
以阳光财险为例,该公司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通过短信平台提醒广大农户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防范和应对,并全力为受灾农户提供科学、准确、快捷的理赔服务。据了解,2021年阳光财险河南分公司累计承保小麦118万亩,累计为种植农作物小麦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9亿元。
近年来,13个粮食主产省份扩大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逐步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219.4亿元,同比增长25%,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6万亿元。
“‘扩面、增品、提标’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也是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方向。”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仁江介绍,当前保险行业已实现主粮险种在主产省份的基本全覆盖,重要农产品保险覆盖面也逐步扩大,但由于各地财政状况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同,覆盖质量有所差异。
张仁江表示,在部分地区,完全成本保险等高保障产品的覆盖面相对较低,物化成本等低保障产品仍居主流,大豆等油料作物高保障产品仍处在试点阶段,部分地区非主粮及其他农产品的保险保障存在缺口,扩大覆盖面潜力巨大。
在保障程度提高的同时,保障范围也更全面。截至2022年年底,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800余个产粮大县基本实现了两类险种的全覆盖,有效促进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型,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完全成本保险的保险责任涵盖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和意外事故等;种植收入保险则能够保障农产品价格、产量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今年预算报告显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河南省洛阳市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妙霞表示,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是老百姓饭碗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其农业保险政策的扩面提标是惠及广大农户的好事实事,将进一步保障农户“旱涝保收”,促进种粮增收。
科技助力防控减灾
农业抗风险能力低、风险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农业保险则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赔偿保险。
多年来,保险行业都扮演着灾后保障者的角色。实际上,灾难面前,防胜于赔。保险行业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好防控减灾。当前我国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繁重,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以新疆为例,畜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畜牧业保险,对农户规避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等风险,提高牧民防灾减损能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阳光财险开发的“向日葵农险”APP,提升了农险理赔人员勘查能力,用芯片技术破解了“奶牛难保”的困境。
标的识别问题是传统养殖业保险一直存在的困境。如何为每一头投保牲畜办理一个“身份证”是很多保险公司头疼的问题。早期,行业一般通过为每一头牲畜佩戴挂式耳标来进行识别,但是挂式耳标容易脱落,经常出现理赔时耳标已掉落的情况继而引发理赔纠纷。“电子芯片”植入技术则是在验标阶段由验标人员在奶牛颈部皮下位置植入电子芯片,耳标号段自动传输到APP中。理赔时,扫描电子芯片便可以精准识别目标是否为承保标的。这种“精准承保、精准理赔”的方式效率高、成本低,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
阳光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已在养殖业保险方面开发出大中牲畜如奶牛、育肥猪、能繁母猪、肉牛、肉羊、家禽类等成本保险,生猪、鸡蛋、小龙虾等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为农牧民提供丰富的保险保障。
业内人士也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快速提高,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风险防范和资金融通的需求十分强烈,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适应不同主体风险偏好和需求的科技产品。
“保险行业要重点关注保险科技手段应用的标准化建设,转化推广一批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应用性成果,降低保险科技的重复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向农户支付赔款和服务农户上。”张仁江表示,要将科技应用作为主要条件纳入服务能力量化评价中,推动形成良好有序的行业竞争态势。
农险新品加速推出
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拓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业务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截至目前,小龙虾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省水产主导产业之一,对促进江苏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渔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小龙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伴随着诸多风险,如何利用保险金融手段防风险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此,中华保险创新报备了小龙虾养殖完全成本保险,为小龙虾养殖提供“全成本、全周期、全养殖场所”的风险保障。自2018年起,中华保险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开展了小龙虾养殖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并迅速推广至淮安、江都、洪泽等地。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中华保险江苏分公司承保小龙虾亩数13.5万亩,394户养殖户承保,提供4亿元风险保障,简单赔付率85.33%,保障了小龙虾产业的生产稳定,分散养殖风险,稳定养殖户收入预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渔业保险。在此政策指引下,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作为我国第五家相互保险公司正式获批开业。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渔业保险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未来提高渔业风险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22年渔业互保全系统共承保渔民近60万人次,渔船5.5万艘次,保费收入2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6000余亿元;水产养殖方面,承保养殖水面约160万亩,保费收入2.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约4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渔业互保系统承保的大中型捕捞渔船数量约占现有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总数的80%,承保海洋捕捞渔民人数超过我国海洋捕捞专业从业人员数量的70%,水产养殖保费规模约占全国水产养殖保险保费规模的十分之一。
“从农作物种类看,当前粮、棉、油料及糖料作物等的保险覆盖程度较高,而渔业等领域的保险覆盖相对不足。”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建议,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渔业保险,未来,可有的放矢增加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标的范围,助力更多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