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宜居”,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日前,四川北路街道再传喜讯,位于四川北路1569号的新祥里完成修缮,又一老弄堂再现当年风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弄堂焕新后,部分居民在家门口种起了绿植。
新祥里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旧式里弄小区,共有55个楼栋,200多户居民。由于房屋建造年代久远,修缮前,小区存在外立面侵蚀严重,弄内公共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此次修缮工程涉及屋面翻修、外墙整修、道路翻修、厨卫公共部位改造等项目,通过修缮,进一步解决了房屋残损、屋面漏水等问题。
为尽可能还原建筑历史原貌,街道认真考证了原始设计资料,并邀请了专家现场指导把关,对重点保护部位、细部按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复修缮。与此同时,整个修缮过程秉持“外修风貌、内提功能”的原则,在恢复建筑原貌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房屋居住功能,提高建筑安全性能。
借住在外的“老土地”又回来了
房子修得好不好?居住在内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听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老人曾经不惜花退休金搬离小区,在房屋修缮竣工后又搬了回来。
在永德居委干部的陪同下,记者找到了住在13号一楼的杨阿婆。杨阿婆今年76岁,自打出生之日起就住在弄堂里,是一名“老土地”。
由于住在一楼,外加天井呈开放状态,大修前,老人一直遭受老鼠的侵扰。老鼠糟蹋粮食不说,夜夜还发出“稀里索啰”的声响,闹得根本睡不着觉,要想照顾好年迈的母亲更加无从谈起。
无奈之下,几年前老人不惜掏退休金也坚决搬离了小区。
在外租房的日子里,杨阿姨时时刻刻盼着能早日重回弄堂,“毕竟住了一辈子,我们都住习惯了呀!”杨阿姨说,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她还曾经动过请装修公司翻新的念头,但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
此次大修,在居委干部的帮助下,老人不仅完成了厨卫设施更新,还申请了适老化改造。她也如愿搬了回来。
不仅如此,考虑到老人是独居老人的特殊情况,施工队顺应她的需求,将天井一并进行“装修”,并安装了透明雨棚。如今,这方小天地早已成为了老人洗衣晾晒、午后休憩的“新天地”。
重塑老弄堂布局和功能
然而,房屋修缮仅仅是第一步。面对焕然一新的老弄堂该如何合理布局规划,从而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这道难题紧接着又被推到了居委干部面前。对此,永德居民区充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邀请弄委会、居民代表和来沪人员代表协商共议,群策群力。
例如,大修后,新祥里前后弄堂各有一片空地闲置了出来,不少居民对此议论纷纷:“如何利用好这两片空地?”“可不能让这里沦为非机动车乱停放的场所。”
小花园前后对比图
针对居民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居委干部不停地进行走访、调研;另一方面,小区弄委会根据老年人较多和喜欢种植花草的特点,向永德居民区党总支提议将空地打造成小花园。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各方商议研究改造方案后,居民区党总支启动了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并购置了一批花箱、座椅和绿植。
在各方共同协作下,小花园很快亮相。与此同时,为方便居民夜间出行,花园周边还安装了装饰灯,将夜间气氛渲染得更加温馨。“老灵额,这里放着花再加上灯光,想不到我们弄堂还真的蛮好看的!”居民王先生表示,自从有了这块休闲宝地,晚上出来散步聊天的居民越来越多, 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和谐。
居民们夜间在小花园歇脚聊天
永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燕介绍,通过“支部建在项目上”,居民区还为小区更新了一批非机动车集中充电装置和路灯,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小区硬件到位了,在管理方面,曹燕也有一番设想,“接下来,我们也会考虑从租住在小区里的外卖员、快递员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挖掘一部分人员,将他们吸纳进志愿者队伍,利用他们走街串巷的优势,引导他们参与社区治理。”曹燕说。
四川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城区。近年来,街道聚焦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联合有关部门不断推进“美丽家园”工程建设。2022年,辖区内21处优秀历史建筑和27处里弄房屋启动大面积房屋修缮。截至目前,恒盛里、新祥里等老旧小区已经先后完成改造,其余小区也将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完成更新改造。据悉,此次房屋修缮共惠及居民4600余户。
张城凯